姑苏园林营造中的禅意美学

2024-01-17 中洋报 253次浏览

两汉唐宋亦有名园。只惜岁月失语,其形貌、风致大多已不可考。幸而仍有少数,譬若汉武帝的上林苑、宋徽宗的艮岳和石崇的金谷园,得史册诗画描摹传袭,诸般胜事方不致全然散佚灭失。

其中就有王维的园。

彼时的辋川别业,枕山栖谷,依傍浩大山川,独享无边风月。辛夷坞在此处,鹿柴在此处,竹里馆也在此处。王摩诘笃信佛教,幽居于此,人与园两相增益。“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谷里彳亍独行,时闻雨中山果落,如此坐卧起居俱属禅悦。

别业一词,今意为本宅以外的幽居之所,可以“别墅”代称,在园林名称中被广泛使用,多体现个人旨趣。但溯其本源,来自于佛教典籍《楞严经》,与“共业”相对,是指个人的业报。

诗佛的园,自然是有佛性的。在光阴的此岸静观,禅意并未流失于历史洪流的浩浩汤汤,至今仍在东南园墅缓静流淌。

园林的营造,是古来文士在进取与思退之间谋得的折衷之道。

隋唐时期,文人尚能选取城郭山林建造别业,于真山真水间追寻入仕之举与出世之心的两全;及至明清园林兴盛,早已时移势易、碧海桑田,政治中心迁至两京,经济中心则显著南移,此时已无终南山式的园林富矿。而姑苏城自古繁华,名臣纳兰常安曾在《宦游笔记》中载“居民稠密,街弄通隘”,相较隋唐恢弘的大开大阖,此时姑苏可供造园者挥洒的空间可谓只余尺寸之地。

然而文人士子有自己固守的山水观。立志为君谈笑静胡沙者,往往胸有丘壑,纵篇幅逼仄,亦能以小见大,以咫尺之地吞吐万里山河。这与“纳须弥于芥子”的禅理不谋而合。

小中见大,是姑苏园林营造的重要技法。

苏南多平地,城中无丘山,无妨,叠石可成山。君不见狮子林假山多奇崛,君不见环秀山庄湖石勾连、累作峰峦几有流云之态。深山不可无平湖,莫愁,文震亨《长物志》有云:“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拙政园中部不过一水池耳,借景北寺塔,放眼望去,莲荷皎皎,烟霞映水,更胜九州名湖。

姑苏园林景致婉约,实则取象阔大。方寸之地,峰峦叠起,烟波万里,正合佛经所说,微小的芥子足以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藏日月于壶中,林泉韵致确在眼帘,更在观者心怀,端看如何观照而已。

禅意,是中华不可或缺的美学概念。造园者未曾错过,在造景细节之处屡有应用。

纹样以外,园林亦有经幢,又称“浮屠”。留园中部水池立有经幢,略有苔痕,晴日不觉,若逢叆叇,经幢默立,映衬侧畔木舟,浑然成禅幽之境。

又有匾额。狮子林原为天如禅师弟子始建,其立雪堂名取自慧可“立雪安心”的禅宗公案,问梅阁则出自《五灯会元》“马祖问梅”。

亦不二亭对面是留园第三任主人盛康的参禅之所贮云庵。常闻未知苦处,不问神佛,盛氏家族兴隆,盛康晚年富贵快意,却有心禅修,想来一人千面,也是寻常,心中幽微处,不可为人尽知。此间景致极富禅机,从亦不二亭对望,贮云庵中观音像垂目微笑,天光从千竿翠竹间照落,分明是端坐水月光中,为世间拂去了痴妄与无明。

此际寻如梦归,离苦得乐,想来造园者亦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