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渔业双碳国际标准快车道启航 中洋携手相关机构制定系列双碳国际标准

2023-12-18 中洋报 430次浏览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国家,水产品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水产养殖面积1亿余亩,水产品总量近6000万吨/年。初步测算我国渔业碳汇贡献近2亿吨/年,这其中以藻类、贝类以及淡水池塘碳汇贡献最为突出,但是渔业碳汇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未有渔业相关国家标准,国际上ISO/TC234也只发布了一项有鳍鱼类的碳足迹标准。因此在渔业碳汇相关研究、标准化制定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需要发挥更大作用,占据有利位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开展双碳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经过标准化制定,逐步完善并形成国际、国内渔业双碳标准化体系,最终用于实践指导渔业生产的碳汇计算,这种政府主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参与研究,并通过标准化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渔业双碳工作模式,已获得了验证,并可在其它领域进行复制推广。渔业双碳系列的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制定,不仅充分彰显我国作为世界渔业大国的突出地位,还增强我国双碳国际话语权。渔业碳汇将有力支撑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目标,也将使广大渔业工作者享受到碳汇经济福利,切实增加渔民、养殖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一)背景情况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而海洋更是占据全球水资源的97%,广阔的海洋的复杂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海洋也就成为了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据推算海洋中的碳储量约为38万亿吨,比大气多50倍,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2009年联合国《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超过一半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而渔业作为与海洋生态密切相关的产业,不仅以捕捞的方式从海洋生态系统中获得食物,还从以养殖的方式深度介入海洋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因此渔业也是双碳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渔业双碳研究对实现我国双碳战略将产生积极推动。

我国已是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国家,水产品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水产养殖面积1亿余亩,水产品总量近6000万吨/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在2010年,就提出了“碳汇渔业”的概念和发展目标。他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渔业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捕捞和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形成了“渔业碳汇”,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

(二)主要做法

中洋集团收集双碳相关国家标准及ISO国际标准,发现渔业双碳标准化工作还刚刚起步。因此在渔业碳汇相关研究、标准化制定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需要发挥更大作用,占据有利位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积极组织2024澳门原料网站、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江苏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厦门大学等十几家国内多家高校、院所的几十位教授、研究员开展合作,共同探索水产品碳足迹、渔业固碳的计算方法、渔业碳汇的计量体系,初步测算我国渔业碳汇贡献近2亿吨/年,这其中以藻类、贝类以及淡水池塘碳汇贡献最为突出。

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实现光合固碳,根据藻类碳汇量=藻类产量×干湿系数×含碳量,可推算出我国大型藻类年净固定CO2量=大型藻类年产量×干湿系数×含碳量×CO2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根据2020年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我国大型藻类养殖量约为1857.5万吨/年,干湿系数约为80%,养殖藻类成藻平均含碳率约为30.36%,其净固定CO2量约为1857.5万吨/年×80%×30.36%×44/12=1654.22万吨/年。

贝类养殖不需要投喂人工饲料,可以通过消化转移微藻内的碳,并且通过吸收形成碳酸钙贝壳从而埋藏大量的碳,起到碳汇的作用。贝类碳汇量=软组织碳汇量+贝壳碳汇量,这其中软组织碳汇量=贝类产量×干湿系数×软组织占比×软组织含碳量,贝壳碳汇量=贝类产量×干湿系数×贝壳占比×贝壳含碳量。基于此计算方式,可以推算出我国贝类年净固定CO2量=贝类年产量×干湿系数×(软组织占比×软组织含碳量+贝壳占比×贝壳含碳量)×CO2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根据2020年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我国贝类养殖量约为1440万吨/年,干湿系数约为64.21%,贝类软组织占比11.41%,含碳量约为43.87%;贝类贝壳占比88.59%,含碳量约为11.44%,初步测算其净固定CO2量约为1440万吨/年×64.21%×(11.41%×43.87%+88.59%×11.44%)×44/12=513.30万吨/年。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淡水渔业的主要养殖方式,可通过渔获物等移出大量CO2,如淡水池塘中的微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直接固定CO2;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不需投喂人工饲料,可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间接促进固定CO2。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为2625404hm2,固碳量可达5g碳/m2•d,其净固定CO2量约为2625404hm2×5g碳/m2•d×365d×44/12=1.76亿吨/年。

在国内已取得一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指导中洋集团在ISO/TC234(渔业和水产养殖)积极推动双碳标准制定工作。在2022年11月21日,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牵头、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统计局等多部委联合举办的“双碳”标准工作小组会议上,中洋集团汇报了养殖大型藻类碳汇、双壳贝类碳汇、水产品中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方法等三项国际标准提案,获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推动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提案ISONP20423《海产品碳足迹大型藻类产品种类规则》成功立项,该标准由2024澳门原料网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共同参与制定,并由中洋集团担任ISOTC234WG12工作组召集人,该标准已在有序推进中。

在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的指导下,中洋集团与ISO/TC234秘书处沟通,将继续起草《海产品碳足迹双壳贝类产品种类规则》、《大型藻类固碳量评估原则和测定方法》、《双壳贝类固碳量评估原则和测定方法》。分别计划2023年下半年向ISOTC234提交《海产品碳足迹双壳贝类产品种类规则》,2024年提交《大型藻类固碳量评估原则和测定方法》、《双壳贝类固碳量评估原则和测定方法》。

中洋集团也在推动将《海产品碳足迹大型藻类产品种类规则》、《海产品碳足迹双壳贝类产品种类规则》、《大型藻类固碳量评估原则和测定方法》、《双壳贝类固碳量评估原则和测定方法》等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立项发布,并同步推进ISO22948《鱼类产品碳足迹评价规则》转换为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定标准计量体系。

(三)经验与启示

在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指导下,中洋集团通过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开展双碳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经过标准化制定,逐步完善并形成国际、国内渔业双碳标准化体系,最终用于实践指导渔业生产的碳汇计算,这种政府主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参与研究,并通过标准化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渔业双碳工作模式,已获得了验证,并可在其它领域进行复制推广。渔业双碳系列的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制定,充分彰显我国作为世界渔业大国的突出地位。通过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我国双碳国际话语权,也能为碳汇渔业提供指导,渔业碳汇将有力支撑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目标。有效指导生态农业碳汇计算,助力碳汇交易市场建设,也将使广大渔业工作者享受到碳汇经济福利,切实增加渔民、养殖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