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焙面,延津做法。”
这句在电影《1942》中的经典台词透露的不仅有饥荒时期人对食物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吃鱼的难度。
即使在70、80年代,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吃到鲜活水产也不是那么容易。1978年,广州每个居民一个月还买不到一条半斤的鲳鱼。到了逢年过节和广交会,还需要特意从外地调鱼进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80年代之前都没吃到过新鲜的水产。不少人童年的记忆里只有虾皮、海带、带鱼这三兄弟。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有这么一个情节,双水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田海民夫妻办起养鱼场,给了全村每家几条鱼。但村里大部分人没吃过鱼,有的人甚至连皮带刺吞下去,卡住了喉咙。
中国在建国后之所以会面临吃鱼难,主要问题是养殖技术不行。然而时间来到1989年,中国的水产品的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跃居世界第一,且这个纪录已经保持至今。到了2022年,中国的水产养殖总量已占全世界的70%以上
从吃不到鱼到吃鱼“自由”,中国水产到底靠什么完成了逆袭?
那些水产“袁隆平”
其实早在公元前,中国就有淡水养殖鱼的历史。但是千百年来,中国淡水鱼的养殖依靠打捞长江中游、西江中游等几个固定水系的天然鱼苗来维持。
所以一旦出现气候或者长途运输问题,就会造成鱼苗供应不足,直接造成养殖鱼大幅度减产。从5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淡水鱼的项目就一直是农业部门重点研究项目。
1953年,广东省水产厅水产实验所研究员钟麟就承担了这一研究项目,开始人工繁殖家鱼的研究实验。当时,不少国外科学家对人工养殖淡水鱼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工环境很难成功。
1958年6月,通过流水刺激加上脑垂体催情,钟麟的团队成功实现了鲢鱼、鳙鱼的人工产卵。此后的几年里多青鱼、扁鱼等多种鱼类的人工养殖技术被攻克。当时有报纸评论,“钟麟对渔业的贡献可与袁隆平对农业的贡献相提并论”。
时间来到80年代,中国的水产养殖进入了黄金时代。对虾、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先后突破。1985年,刘家富团队又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养殖濒危海产大黄鱼的技术攻关。
除了养殖技术的提高,水产品市场在80年代也得到开放,原先国营水产供销公司统购统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普通的农渔民可以把自家养殖的水产品直接拿到市场上卖,一批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养殖公司也应运而生。然而并不是每种食用鱼都能进行快速的人工繁殖,面对90年代后与日俱增的水产消费,一些淡水鱼类却在物种灭绝的边缘挣扎。
消失的水产也能重现餐桌
由于过度捕捞,原来长江里常见的河豚、刀鱼等的经济水产已经难觅踪迹。
相比普通淡水鱼的集中养殖,以河豚、鲥鱼为代表的长江江鲜不仅有一定人工养殖难度,同时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于是从90年代起,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也从集中捕捞集中养殖,转型为人工繁殖和阶段性禁捕相结合的生态可持续化发展。
相比普通河鱼,不少长江水产不仅价格昂贵,而养殖缺乏一定规范。像河豚这样的水产,一直处于养殖的灰色地带。之所以没有走进普通人的餐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毒。假设可以能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毒素,就可以降低河豚的消费门槛,让更多人可以消费河豚,人工养殖河豚可以成为一种渔业资源,反过来也可以保护野生的河豚。
河豚毒素简称为TTX,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一滴河豚的血,足以毒死11个人。而且河豚毒素也分布也比较狡猾,同一种类的河豚,含毒的剂量和部位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由于河豚是一种会从海水回流到长江的回流鱼,有国内专家根据实验认为,河豚的毒素或许和发育期的海水盐度有关。还有专家认为鲀鱼有毒是由外部食物链造成的。
面对众说纷纭的观点,江苏中洋集团养殖河豚采取了一种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控制好水源和饲料,同时对养殖环境进行及时消毒。在内源的控制上,专家通过一代代种鱼的繁殖培育,逐步降低暗纹东方鲀的毒性。每三年一代,经过几代培育,暗纹东方鲀原有的毒性逐代递减,开始趋向于零。
2003年无毒河豚正式养殖成功。2016年9月5日,国家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部委联合签发《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河豚产业有条件解禁了。2018年起每年河豚鱼产量在3万多吨,年产值高达100亿元。
之后的几年里,通过积累的养殖河豚的经验,长江的刀鱼、鲥鱼等濒临灭绝的鱼类先后在人工环境下“复刻”成功。
随着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国渔业显然已经不满足国内市场,开始了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国渔业之路。
把鱼子酱的价格打下来
90年代,在保护中华鲟的背景下,湖北的科研机构就开始探索人工养鲟鱼。
不同于其他养殖鱼,鲟鱼的养殖技术要求高,水质稍有不好,鱼子酱就会有腥味,水温超过28度,大部分鲟鱼还会死亡。鲟鱼的生产周期还长于一般的鱼类,产卵时间一般要8年~12年。
一家位于浙江千岛湖的鲟鱼养殖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养殖鲟鱼的试错成本非常高。“每踩过的一个坑几乎都是以百万作为代价”。通过和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基因和低温养殖技术,鲟鱼的存活率和生长周期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然而要打开国外市场,光靠价格低、质量好显然不够。
2010年,汉莎航空主动找到了中国企业。经过几轮盲测和专家测评,价廉物美的中国鱼子酱开始进军欧洲。
目前,国产鱼子酱的价格只有每公斤10万元,某宝上一盒10克装的鱼子酱售价大概在100元左右,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而同时期俄罗斯里海鱼子酱的价格还高达190万元。中国企业用实际行动把鱼子酱的价格打了下来,目前中国的各种鱼子酱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
哪些国家在进口“中国鱼”?
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虾类产品出口加拿大的比例占到了当年该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量的16.6%,仅次于美国。
有人也许会奇怪,作为世界第五大海产品供给国,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捕捞区、且渔业发达的加拿大还需要问中国进口虾?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加拿大海域捕捞的主要是北极甜虾和牡丹虾。而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养殖虾,两国水产品贸易其实是取长补短。
同样的情况其实还发生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位列中国水产品出口量的第五、第六和第八位。中国还是菲律宾最大的进口水产品来源国。
作为岛国,菲律宾本身的捕捞业发达,本身的海产品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还需要向中国进口呢?
东南亚国家进口中国水产,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相对便宜的养殖饲料。二是水产加工制品的原料,中国大规模养殖的水产品适合作为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水产品的加工原料。通过当地的工厂加工后成为更易于保存的罐头制品销往世界。数据显示,菲律宾进口最大的鱼类为金枪鱼、鲭鱼和沙丁鱼。所以平时超市里常见进口鱼罐头,原材料说不定就是国产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869万吨,比上年增长2.7%。中国已经33年保持水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除了出口水产品之外,中国还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出口了水产品饲料和全套养殖技术。
从“吃鱼难”到“年年有鱼”再到技术输出,中国渔业正在规模化向海外输送水产品。从人工养殖到规模化商业生产,中国渔业的成功靠的不仅有科研的硬核技术,还有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本文摘自《今日头条》)